Skip to main content

Article

貿易關稅與權衡:關稅衝擊下的風險評估與企業的潛在機會

面對全球關稅與貿易戰,企業除了財務與營運衝擊,更需審慎評估短期與長期的權衡取捨。本文深入探討如何權衡短期與長期成本,並提供具體的風險評估、保險強化等措施,幫助您打造更安全、更有效率的前行之路。
Cargo vessels aligned

美國於4月9日宣布關稅暫緩實施90天,此舉為企業在關稅與對等關稅的實施、排除條款與政策永久性等方面帶來了高度不確定性。隨著關稅制度的持續變化,各企業必須提前採取積極措施,以應對隨之而來的風險,避免遭遇重大的營運中斷與財務衝擊。

在應對的過程中,各企業可能會面臨權衡取捨(trade-off),需要謹慎評估。這些決策可能連帶影響到企業的永續發展計畫、產品品質、專業技能的取得、供應商集中度風險,以及整體採購策略。

這些風險往往不會立即顯現,甚至可能需要多年才會浮現,例如投資全新的製造中心。因此,企業應運用數據驅動(Data-driven)且參酌專業洞見,為未來可能發生的情勢做更充分的準備,避免對關稅政策的公告或波動做出倉促的本能反應,以防長遠來看,這些反應不僅無效,甚至可能帶來實質損害。

潛在的權衡項目

1. 搶佔先機 vs. 潛在風險

關稅只是近年來影響供應鏈韌性的一系列事件當中最新的一環,迫使企業採取額外措施來保護營運與獲利能力。

受關稅影響國家的進口商,可能會尋求重新談判合約、重組供應鏈、提前下單(frontload order)以及加速運輸。這些短期調整往往會導致效率不佳,例如物流複雜度上升、運輸與倉儲成本增加,以及額外的供應鏈中斷風險。

企業也可能選擇將採購轉移至新地區或樞紐國家(connector countries),以減輕高關稅帶來的衝擊。然而,這類做法往往導致供應商過度集中,而這本身也是一種風險。此外,新供應商在價格、品質或規格上未必能符合原先標準,部分供應商甚至可能缺乏足夠的技術勞動力,無法滿足客戶需求。

除了受關稅影響的國家外,由於絕大多數的風險暴露點位於上游,其他地區上游供應商也可能間接受到衝擊。若企業未能意識到這些次級效應(second-order impacts),其帶來的衝擊可能與關稅本身相同,甚至更為嚴重。在缺乏穩健計畫的情況下倉促行動,或盲目追逐短期利益,都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削弱公司的長期穩定性。

2. 當今的關稅與運輸成本vs.未來的生產與供應穩定性

供應鏈的調整可能直接衝擊運輸市場的供需平衡。例如,航運業可能面臨貿易路線改道、運費波動、港口規費與新法規遵循等挑戰,導致進口商的運輸成本攀升。此外,企業為規避未來風險而採取的提前囤貨 (Frontloading) 策略,雖能滿足短期需求,但也將推高短期內的運輸與倉儲費用。同時,運輸貨物的價值波動亦可能直接影響航運保險的成本。

此外,實施隔離策略,例如供應商多角化分散風險、投資在地生產、吸收部分關稅成本等,可能導致短期費用增加與營運效率降低,這是因為新的生產商需要時間來擴大規模、達到成熟並發展其能力,同時運輸部門也需要進行調整。

然而,若關稅政策維持長期或永久實施,這些策略的效益將會顯現。它們能有效提升供應鏈韌性、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並促進企業內部創新。因此,企業必須透過嚴謹的財務模型分析,審慎評估這些短期成本是否能帶來可觀的長期收益。

3. 永續性vs.成本效益

關稅政策不僅影響財務層面,也可能對企業的永續發展目標造成衝擊。關稅的課徵可能提高永續材料(包括特定種類的木材)的採購成本,迫使企業為維持利潤轉向與永續性較低的供應商採購,甚至併同改用較不具備永續性的原料。

以美國對鋁材進口徵收25%關稅為例,食品與飲料業者在跨國生產過程中,可能因鋁罐成本上升,而改採塑膠等較不永續的替代包材。此舉可能破壞其永續性目標並損害品牌聲譽。

如何評估關稅權衡:專業應對策略

面對日趨複雜的關稅情勢帶來的權衡取捨,您可以考慮採取下列步驟,進行更有效的風險管理。

1. 進行全面風險評估

管理當前關稅挑戰的首要之務,是提升供應鏈上游的能見度。許多企業往往不清楚其供應商的次級供應商,導致真正的依存關係與風險被忽略。全面性的風險評估能夠識別企業的脆弱點、幫助您評估供應商的品質,並掌握關稅變動所帶來的潛在財務影響。透過量化關稅風險(包括物流瓶頸)或使用情境分析(scenario analyses)與 AI 驅動的數據分析工具(例如Marsh McLennan 的 Sentrisk),可以精準找出臨界點(tipping points),進而制定並實施應變計畫。

2. 供應商多角化分散風險

在完成風險評估後,您可能會發現供應商多角化有助於減輕關稅影響。透過向不同地區的多家供應商採購,您能有效降低與關稅相關的營運中斷風險;同時,這也能幫助您在未來需要時,快速找到並導入備用供應商。然而,在與新供應商合作前,進行供應商盡職調查(supplier due diligence),能協助找出新供應商可能為供應鏈帶來的潛在漏洞與風險。

儘管成本可能較高,例如合規驗證與資安管控評估等產生的費用,但這種供應鏈的靈活性 最終可以成為競爭優勢。然而,這項舉措對製藥、國防或汽車等產業來說較難達成。

3. 與利害關係人的透明溝通

無論選擇何種應對策略,針對關稅挑戰及其應對方案保持高度透明,都能為企業帶來正面效益。資訊透明度有助於建立信任、維護企業聲譽,並強化投資者信心。

4. 審視與強化保險方案

審慎評估既有的保險方案是否涵蓋關稅相關風險。透過投保如政治風險保險貿易信用保險(應收帳款保險)及營業中斷保險等,企業可以有效減輕由貿易或關稅行動所引發的潛在財務衝擊與損失。

舉例來說,若企業的供應商因關稅而遭受不利影響,可以透過信用保險來降低損失,這類保單可能可為因關稅負面效應造成的違約風險提供保障。

應對中斷風險:更有效率且更安全的前行之路

正如達信2025年政治風險報告所述,儘管我們無法預測未來挑戰與機會,也無法預期關稅與貿易政策的具體走向,但整體趨勢明確顯示,我們正處於一個以中斷 (Disruption) 與保護主義 (Protectionism) 為主要特徵的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時代。

隨著全球貿易與關稅制度的演變,企業必須以主動、創新的態度,來評估潛在的風險減緩權衡取捨。有效管理這些權衡,能讓企業有機會運用數據、分析及組織敏捷性,從而能更快、更有效率、也更安全地識別出漏洞,並為未來可能發生的任何營業中斷,規劃出可行的前行之路。

註: 上述各項解決方案 (包括但不限於保險解決方案) 均必須在符合當地法令規定之前提下才能提供,且具體承保範圍及條件應依實際保單條款為準,理賠及損失計算仍須依個案實際狀況及保單條款處理。

與達信專家聯繫

若您想進一步了解如何因應新興且不斷變化的風險,以強化您的供應鏈,請立即填寫下方表單,與我們聯繫

透過Sentrisk,取得對供應鏈的主導權

我們的 AI 驅動平台 Sentrisk™,幫助您將供應鏈風險曝險轉化為商業機會,透過最佳的市場數據助您強化決策。